在媒體推波助瀾下,許多企業爭相投入 AI,紛紛採購設備、自建算力系統,事後卻發現缺乏對應用場景與實際需求的清晰規劃。這種「為了 AI 而 AI」的盲目投資、「先買再說」的從眾現象,主因是缺乏策略與明確目標。事實上,AI 導入不只是技術工程,更關乎組織決策能力與方法論的建立。
協助企業釐清需求、找出正確切入點,是 AI 落地的關鍵課題。
根據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《2025 產業 AI 化大調查》,目前仍有七成企業尚未真正啟動 AI 旅程,這當中有三成雖具備基本認知,卻苦無明確起點;或者,急於導入「有用的AI工具」,卻忽略自身條件、資料基礎以及法規與資安等限制。
宏碁資訊總經理周幸蓉指出,這正是企業導入 AI 時最常見的誤區。有些客戶會希望鎖定最先進的技術,但實際上未必需要那麼複雜的模型。比起炫技,更重要的是「夠用、好用、能落地」的方案。例如有客戶提到「某類模型比較好用」,但受限於法規與資安,根本無法採用。「能否落地,比技術是不是最先進更關鍵。」
這樣的理解,源自宏碁資訊長期協助企業技術導入累積的深厚實務經驗。宏碁資訊是宏碁集團在資訊服務領域的重要布局,團隊成員跟技術能量整合來自宏科、元碁、太碁、華瞻與第三波等關係企業,長期專注於 B2B 的 IT 應用服務。在雲端尚未普及之前,即投入雲地整合解決方案的建構,並以顧問諮詢、加值應用、開發建置與維運服務為核心,多年來協助企業與政府深化數位轉型,建立長期合作關係。多年實務經驗累積下,已建立從地端到雲端至 AI 的完整落地服務能力及完整的客戶旅程。也看到不少企業在導入新科技的過程中,因缺乏清晰定位,導致資源錯置,而陷入事倍功半的局面。
因應地緣風險,企業更需強化資訊韌性
有不少企業期待運用 AI 帶來數位轉型,然而真正的根本是「強化經營韌性」。除了技術導入,面對外部環境劇變時,企業是否具備足夠的韌性,更決定了其應變能力與長期競爭力。尤其 當前面對川普關稅政策再起所引發的全球供應鏈震盪,更凸顯了運用 AI 等先進資訊科技,達成企業及早佈局具備彈性及可擴展性的資訊架構的重要性。
雲端環境與政策條件的逐步成熟,雖為產業數位轉型帶來良好契機,企業是否具備資料準備能力與業務目標一致的數位轉型方向,才是真正能把握這波轉型浪潮的關鍵。周幸蓉指出,從實務經驗來看,「資料」仍是企業導入 AI 最主要的門檻。雖然多數企業已普遍意識到資料的重要性,但當進入實際操作階段,面對提供資料樣態的要求,往往會面臨兩大挑戰:一是資料量龐大難以整合,二是缺乏清晰的應用邏輯,導致專案進度延宕。
而真正具備可用資料的企業僅佔 5% 至 10%。這也呼應《2025 產業 AI 化大調查》所發現的 ,大多數企業仍在資料整備與邏輯釐清的早期階段。即使擁有資料,品質不佳者亦多,無法支撐模型訓練,甚至成為「無用數據」。即使再強的技術團隊,也無法從劣質資料中產出有價值的 AI。
轉型的起點:從確立價值開始
企業要成功推動 AI 應用,首要關鍵在於釐清「為什麼轉型」,也就是明確定義轉型的目標、理由與價值,並以此為核心來選擇合適的科技與推進路徑。宏碁資訊總經理周幸蓉指出,AI 導入不必一開始就全面展開,而應採取「積小勝為大勝」的策略,從最迫切的需求出發、集中資源進行驗證,逐步推展至其他部門,這才是務實有效的路徑。
實務經驗顯示,若一開始就要求每個部門提出一個 AI 構想,反而容易流於應付,導致提出的需求空泛、不具體,甚至無法對應實際痛點。與其如此,不如鎖定一個真正需要改進的場景,先行驗證其可行性,再擴大推動。
「導入 AI 的本質,就是一段試錯、不斷優化的過程,」周幸蓉說,宏碁資訊的實務經驗中,常建議企業初期聚焦兩條發展路徑:一是通用型工具的應用,不需要特別開發,主要利用現成平台或低程式門檻的解決方案,聚焦解決個人工作業務中最耗時的環節;二是專業型應用,針對具體業務流程與資料來源(如 MES、SAP)進行深度整合,以處理訂單、產能、庫存等複雜場景。此類應用需從企業內部資料與流程出發,明確定義情境,才能真正對症下藥、發揮 AI 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