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:不是「為了 AI 而 AI」,強化企業韌性才是關鍵
2025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暨AI落地指引,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

在媒體推波助瀾下,許多企業爭相投入 AI,紛紛採購設備、自建算力系統,事後卻發現缺乏對應用場景與實際需求的清晰規劃。這種「為了 AI 而 AI」的盲目投資、「先買再說」的從眾現象,主因是缺乏策略與明確目標。事實上,AI 導入不只是技術工程,更關乎組織決策能力與方法論的建立。
協助企業釐清需求、找出正確切入點,是 AI 落地的關鍵課題。
根據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《2025 產業 AI 化大調查》,目前仍有七成企業尚未真正啟動 AI 旅程,這當中有三成雖具備基本認知,卻苦無明確起點;或者,急於導入「有用的AI工具」,卻忽略自身條件、資料基礎以及法規與資安等限制。
宏碁資訊總經理周幸蓉指出,這正是企業導入 AI 時最常見的誤區。有些客戶會希望鎖定最先進的技術,但實際上未必需要那麼複雜的模型。比起炫技,更重要的是「夠用、好用、能落地」的方案。例如有客戶提到「某類模型比較好用」,但受限於法規與資安,根本無法採用。「能否落地,比技術是不是最先進更關鍵。」
這樣的理解,源自宏碁資訊長期協助企業技術導入累積的深厚實務經驗。宏碁資訊是宏碁集團在資訊服務領域的重要布局,團隊成員跟技術能量整合來自宏科、元碁、太碁、華瞻與第三波等關係企業,長期專注於 B2B 的 IT 應用服務。在雲端尚未普及之前,即投入雲地整合解決方案的建構,並以顧問諮詢、加值應用、開發建置與維運服務為核心,多年來協助企業與政府深化數位轉型,建立長期合作關係。多年實務經驗累積下,已建立從地端到雲端至 AI 的完整落地服務能力及完整的客戶旅程。也看到不少企業在導入新科技的過程中,因缺乏清晰定位,導致資源錯置,而陷入事倍功半的局面。
因應地緣風險,企業更需強化資訊韌性
有不少企業期待運用 AI 帶來數位轉型,然而真正的根本是「強化經營韌性」。除了技術導入,面對外部環境劇變時,企業是否具備足夠的韌性,更決定了其應變能力與長期競爭力。尤其
當前面對川普關稅政策再起所引發的全球供應鏈震盪,更凸顯了運用 AI 等先進資訊科技,達成企業及早佈局具備彈性及可擴展性的資訊架構的重要性。
周幸蓉提到,以團隊協助某家企業完成其核心 ERP 系統的上雲作業為例,該專案早在兩三年前即開始規劃,並在去年正式啟動。當初與該企業進行專案目標及Deliverables確認時,即設定將地端核心系統分散部署到雲端,並配合不同區域的廠區建立對應的備份備源機制,以應對不確定性的風險。而在當前川普2.0無差別關稅政策衝擊到全球產線之際,回頭看這個當初基於雲端環境規劃的系統基礎建設,就迅速展現其價值,成為客戶應變布局的關鍵——無論企業決定到某地設置新廠,系統皆能即時啟動並投入運作,確保企業營運穩定展開,建立了關鍵的經營韌性。
隨著各大公有雲業者資料中心紛紛落地臺灣,也為原本受限於監管與資安考量的產業提升了上雲的可行性與彈性。例如金融業過去因《金融資安行動方案》等政策限制,銀行與保險業者多半只能採用私有雲或自建機房。但金管會近年放寬公有雲使用規範,企業得以在「可控、可監督、可驗證」的條件下採用混合雲架構。這不僅可加速開發數位金融服務,更有助於提升系統可擴展性與營運效率。
這也意味著,未來在系統升級與服務擴展上,企業將更重視彈性調度與合規安全並存的資訊基礎設施。無論是新創業者或大型企業、國營事業等組織,在系統升級時會考量更具彈性與雲端就續的系統架構。
「不要為了 AI 而 AI」轉型應從確立價值開始
雲端環境與政策條件的逐步成熟,雖為產業數位轉型帶來良好契機,企業是否具備資料準備能力與業務目標一致的數位轉型方向,才是真正能把握這波轉型浪潮的關鍵。周幸蓉指出,從實務經驗來看,「資料」仍是企業導入 AI 最主要的門檻。雖然多數企業已普遍意識到資料的重要性,但當進入實際操作階段,面對提供資料樣態的要求,往往會面臨兩大挑戰:一是資料量龐大難以整合,二是缺乏清晰的應用邏輯,導致專案進度延宕。
而真正具備可用資料的企業僅佔 5% 至 10%。這也呼應《2025 產業 AI 化大調查》所發現的 ,大多數企業仍在資料整備與邏輯釐清的早期階段。即使擁有資料,品質不佳者亦多,無法支撐模型訓練,甚至成為「無用數據」。即使再強的技術團隊,也無法從劣質資料中產出有價值的 AI。
轉型的起點:從確立價值開始
企業要成功推動 AI 應用,首要關鍵在於釐清「為什麼轉型」,也就是明確定義轉型的目標、理由與價值,並以此為核心來選擇合適的科技與推進路徑。宏碁資訊總經理周幸蓉指出,AI 導入不必一開始就全面展開,而應採取「積小勝為大勝」的策略,從最迫切的需求出發、集中資源進行驗證,逐步推展至其他部門,這才是務實有效的路徑。
實務經驗顯示,若一開始就要求每個部門提出一個 AI 構想,反而容易流於應付,導致提出的需求空泛、不具體,甚至無法對應實際痛點。與其如此,不如鎖定一個真正需要改進的場景,先行驗證其可行性,再擴大推動。
「導入 AI 的本質,就是一段試錯、不斷優化的過程,」周幸蓉說,宏碁資訊的實務經驗中,常建議企業初期聚焦兩條發展路徑:一是通用型工具的應用,不需要特別開發,主要利用現成平台或低程式門檻的解決方案,聚焦解決個人工作業務中最耗時的環節;二是專業型應用,針對具體業務流程與資料來源(如 MES、SAP)進行深度整合,以處理訂單、產能、庫存等複雜場景。此類應用需從企業內部資料與流程出發,明確定義情境,才能真正對症下藥、發揮 AI 價值。
然而,專業型導入最大的挑戰往往來自組織內部。流程與痛點若無人能清楚說明,就難以設計對應方案;若管理層對成果沒有信心或不願承擔風險,導入推進自然困難重重。因為,AI導入不只是建一套系統,真正的關鍵在於「使用者是否真正滿意」。
而「滿意」是極為主觀的標準。若缺乏完整資料、清晰流程與合理的投資報酬率(ROI)支撐,即使系統如期上線,也難以說服使用者與管理層。最後總得有人拍胸脯保證,這筆投入能實現企業想達成的目標,否則,導入 AI 很可能只是一次昂貴的嘗試。
建立使用者體驗:從成功解決第一個痛點開始
前瞻技術處處長邱源裕則補充,導入初期最關鍵的是要有專人帶領使用者從第一步學習工具的用法,再結合實際業務流程。當使用者體會到第一個痛點被有效解決,自然會開始主動提出下一個優化需求,進而形成正向循環,擴展應用範圍。
但這樣的學習歷程並不輕鬆,若企業缺乏培訓規劃,員工也無時間深入了解工具,就容易讓導入流於表面形式。這也是推動 AI專案過程中最常遇到的挑戰之一。
然而,若能從通用型工具切入,即便只能解決兩三個問題,也足以讓使用者感受到實質效益。舉例來說,一名員工原本每天工時緊湊,透過 AI 工具優化流程後,竟多出半小時可喘口氣。這種「有感」的體驗,就是推動使用黏著度的關鍵與推動內部擴散的最佳起點。
邱源裕說,雖為通用工具,但不同職能的使用場景各異。財務處理報表、HR 處理履歷、行銷分析數據,但若能共用同一工具達成不同任務,便是真正的「工具價值」。關鍵仍在於使用者是否能清楚定義問題,並願意投入學習與實作。
邱源裕說,即使企業內部都已接受過 AI 相關培訓,但對於企業痛點的掌握往往不夠全面,這時候若能結合具產業經驗的顧問,協助梳理問題與釐清需求,將有助於AI專案的精準落地與後續擴展。但在實務上,顧問的價值常被低估與忽視,這也是企業導入AI相當常見的盲點之一。
為協助企業在導入過程中不迷航,宏碁資訊也設計出「AI 客戶旅程」,透過前期的初步顧問諮詢,掌握企業目標、流程現況與資料狀態,依照不同痛點與訓練需求,規劃小規模測試場景,到最終落地與驗收,全流程陪伴。這樣的流程不僅降低風險,也提升成功機率。
同時,藉由自建的「AI 加速器平台」,整合歷年專案中累積的模組與工具,協助企業無論採用通用型或專業型 AI,都能更快上手。根據不同角色(如財務、HR、行銷)的任務需求,提供資料清理、流程模組化、問答訓練與向量化處理等支援。
建立在地鏈結,拓展軟體生態系
宏碁資訊也積極與微軟、Google、AWS 等國際大廠合作,掌握最新技術趨勢與資源,並透過驗證(POC)與技術選型,為企業篩選最適解方,並與臺灣的 AI 新創團隊保持密切合作。周幸蓉說,因為宏碁資訊雖然擅長地端與雲端的整合,但許多微型服務或特定場景的創新,反而是新創團隊的優勢。
為了協助這些新創方案成功落地,團隊會先進行整合可行性驗證,再將其成果打包成「Total Solution」,帶入內部累積二三十年的企業客戶網路中。周幸蓉相信唯有攜手合作, 1+1 大於 2,透過策略結盟與技術整合,市場才能真正做大。這些年,團隊確實也看到初步成果,下一步則是讓更多夥伴參與進來,一起擴大市場影響力,甚至共同走向國際舞台。
不過這也需要建立跨團隊、跨企業之間的信任基礎。她認為,許多計畫之所以難以長期持續推動,往往是因為缺乏合作默契與共同願景。唯有建立信任,願意協同合作,臺灣的 AI 軟體生態系就有機會真正壯大,並發揮最大綜效。